首页 > 外语类考试
题目内容 (请给出正确答案)
[单选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31题。哀郢二首①(其二)()

A.首联先说荆州十月已是早梅初开的小阳春气候了,接着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时光的流逝比作下坡的车轮

B.颔联紧承首联,由岁月轮转联想到人事代谢,感叹有很多像屈原一样被放逐的人,但也认为天地不会困住有壮志的人

C.颈联意境苍凉而悲壮,抒发了诗人心中那无法排解的报国无门的孤独、怨愤、惆怅、苦闷,深化了颔联的悲情

D.这首诗首联和尾联皆写景,遥相呼应,思路缜密,结构严谨;中间两联直抒胸臆,感情浓郁,情因景而发,主旨鲜明

查看答案
答案
收藏
如果结果不匹配,请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您可能会需要:
您的账号:,可能还需要:
您的账号:
发送账号密码至手机
发送
安装优题宝APP,拍照搜题省时又省心!
更多“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31题。哀郢二首①(其二)()”相关的问题
第1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午 枕①王安石百年春梦去悠悠,不复吹箫②向此留。野草自花还自落,鸣鸠相乳亦相酬。旧蹊埋没开新径,朱户欹斜见画楼。欲把一杯无伴侣,眼看兴废使人愁。(注)①本诗写于宋神宗去世后,当时新法已被全部废除。②吹箫:《列仙传》记载,萧史善吹箫,作凤鸣。秦穆公以女弄玉妻之,作凤楼,教弄玉吹箫,感凤来集,弄玉乘凤、萧史乘龙,夫妇同仙去。下列对这首宋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句叙事点题,诗人午后就枕而眠,醒来梦境已悠然远去,百年二字写出梦中所历时间之长

B.第二句化用萧史、弄玉之典,感慨自己没有神仙道术可以长留梦境之中,表达了对梦境的留恋

C.颔联写了野草的花开花落,鸣鸠的相乳相酬,句句是景语,句句亦是理语,景理结合,颇具深意

D.朱户欹斜见画楼一句,描写朱户画楼兴废迭代的情状,对比之中抨击了豪门贵族的奢侈生活

点击查看答案
第2题
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 31~35 题。 第 31 题

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 31~35 题。

第 31 题

点击查看答案
第3题
阅读下面短文,回答 27~31 题。 第 27 题 以下哪项与本文不符?()

阅读下面短文,回答 27~31 题。

第 27 题 以下哪项与本文不符?()

点击查看答案
第4题
阅读下面短文。回答 31~35 题。 {Page}第 31 题从原文看,下列关于大运河保护迫在眉睫原因的分析.错

阅读下面短文。回答 31~35 题。

{Page}第 31 题从原文看,下列关于大运河保护迫在眉睫原因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点击查看答案
第5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春晚书山家屋壁二首贯休水香塘黑蒲森森,鸳鸯鸂鶒如家禽。前村后垄桑柘深,东邻西舍无相侵。蚕娘洗茧前溪渌,牧童吹笛和衣浴。山翁留我宿又宿,笑指西坡瓜豆熟。(注)鸂鶒:xīchì水鸟名。下列选项中与诗歌内容不符的两项是()

A.东邻西舍无相侵一句,写出了农家生活祥和宁静,没有恃强凌弱、尔虞我诈、互相争夺等社会现象,寄托了诗人的理想和情趣

B.蚕娘洗茧前溪渌一句,通过描写蚕娘在绿溪边漂洗蚕茧的场景,既写出了农家劳动的艰辛,也表现出蚕娘的辛勤和丰收的喜悦

C.尾联写山翁留我宿又宿笑指,是神态、动作、语言的描写,表现其淳朴善良、殷勤好客的性格,并侧面烘托出我流连忘返的心情

D.本诗末尾用一熟字状西坡瓜豆,绘出一片丰收在望的景象,回应上文满塘黑压压的蒲与到处都是的桑柘,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E.此诗给人清新健美之感,在晚唐绮丽纤弱的诗风中,可谓独树一帜

点击查看答案
第6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A.六幺令·天中节①B.苏轼C.虎符缠臂,佳节又端午。门前艾蒲青翠,天淡纸鸢舞。粽叶香飘十里,对酒携樽俎。龙舟争渡,助威呐喊,凭吊祭江诵君赋D.感叹怀王昏聩,悲戚秦吞楚。异客垂涕淫淫,鬓白知几许朝夕新亭对泣②,泪竭陵阳③处。汨罗江渚,湘累已逝,惟有万千断肠句E.①天中节即端午节。苏轼一生坎坷,几上几下,最后客死异乡,与屈原有一些相似之处。②新亭对泣,语出《世说新语·言语》:过江诸人,每至美日,辄相邀新亭,藉卉饮宴。周侯中坐而叹曰:‘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皆相视流泪。③陵阳,屈原第二次被流放,最后到了安徽省青阳县陵阳镇
点击查看答案
第7题
三、阅读理解:共20题。每道题包含一段文字或一篇短文。后面是一个完整的陈述,要求你在四个选项中选
出一项来完成陈述。注意:答案可能是对文字内容的复述,有时则满足了陈述中其他方面的要求,你的选择应与所提要求应最相符合。

第 31 题 历史已经不止一次地告诉我们:当社会急遽变化的时候,新的事物不断涌现,旧的关系不断改变,语言受到冲击,随着发生变化,我们眼前便出现一个大矿藏。由于这种语言的规律还没有完全成形,显得幼稚、粗糙、混乱,然而其中确有宝贝,埋藏着“语言的金子”。如果不加选择地按原样搬用,势必破坏语言的纯洁,倘使加工铸炼,却可以创造艺术语言的典范。这是摆在作家面前的现实。

下面对文段的观点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点击查看答案
第8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满江红 赣州席上呈陈季陵太守【注】 辛弃疾()

A.落日苍茫既点明了离别的时间,也给离别的宴席涂上了一层凄苦的色彩;暮云凝碧再次写到暮色,照应开头,情含景中,形象鲜明

B.上片的景物描写有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的特点,其中实景是眼前的苍茫落日、一叶孤舟,虚景是记忆中的水光山色

C.眉来眼去写山水的美好,词人使用拟人的手法把无生命的山水写得有生命有感情,以乐景写哀情,表达了浓重的离愁别绪

D.本词除了在景物描写上独具匠心外,还大量使用了议论的写作手法,如下片中的过眼不如人意事,十常八九今头白就是议论句

点击查看答案
第9题
三、阅读理解。共15题。每道题包含一段文字,后面是一个不完整的陈述,要求你从四个选项中选出一项来
完成陈述。注意:答案可能是对文字内容的复述,有时则满足了陈述中其他方面的要求,你的选择应与所提要求最相符合。

第 31 题 作家有三种死法。一曰自然的死,二日痛苦的死,三日快乐的死。快乐的死亡确实很快乐,不仅他自己感到快乐,别人看来也很快乐。昨天看见他大会上作报告,下面掌声如雷;今天又看见他参加宴会,为这为那地频频举杯。昨天看见他在高朋中大发议论,语惊四座;今天又看见他在那些开不完的座谈会上重复昨天的意见。昨天看见他在北京的街头;今天又看见他飞到了广州……只是看不到或很少看到他的作品发表在哪里。

根据这段话我们可以知道()。

点击查看答案
第10题
去故乡而就远兮,遵江、夏以流亡。(屈原:九章·哀郢)

去故乡而就远兮,遵江、夏以流亡。(屈原:九章·哀郢)

点击查看答案
第11题
阅读以下文字,完成 91~95 题: 第 91 题 下面是对“三聚氰胺”的说明,正确的一项是()。

阅读以下文字,完成 91~95 题:

第 91 题 下面是对“三聚氰胺”的说明,正确的一项是()。

点击查看答案
退出 登录/注册
发送账号至手机
密码将被重置
获取验证码
发送
温馨提示
该问题答案仅针对搜题卡用户开放,请点击购买搜题卡。
马上购买搜题卡
我已购买搜题卡, 登录账号 继续查看答案
重置密码
确认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