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公务员考试
题目内容 (请给出正确答案)
[多选题]

小宇是某学校七(1)班学生,他担任了校学生会体育部长,同时还是班上的体育委员,班级足球队的队长,最近他又加入了共青团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团员,本周末他又将参加校团委组织的义务植树活动,每天忙得不可开交。这说明()

A.我们生活在多个集体中

B.我们同时属于多个集体,每个集体都有自己的旋律

C.在不同的集体中,我们扮演不同的角色,承担不同的责任

D.在不同的集体中,我们扮演相同的角色,承担相同的责任

答案
收藏

ABC

如果结果不匹配,请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您可能会需要:
您的账号:,可能还需要:
您的账号:
发送账号密码至手机
发送
安装优题宝APP,拍照搜题省时又省心!
更多“小宇是某学校七(1)班学生,他担任了校学生会体育部长,同时还…”相关的问题
第1题
研究设计与组织发展策划 某中学由于办学质量比较好,近年来择校学生不断增多。初中近三年招生分别是12、16、22

研究设计与组织发展策划

某中学由于办学质量比较好,近年来择校学生不断增多。初中近三年招生分别是12、16、22个班,高中则是10、14、18个班,现在在校生达到5000人。由于学校急剧膨胀,学校的学生管理、教学管理和生活管理都出现了很多矛盾,比如教导处对教学质量的监督检查忙不过来了,学校食堂容纳不下这么多学生同时就餐,学生活动中发生矛盾的现象日益增加,教师之间交往相对减少了(因为无法组织300多教师同时活动),对教师的评价也比以前粗糙了。领导班子担心这样下去学校教育和教学质量下降。

假如你作为专家被校长请来对学校的组织状况进行研究和诊断。请你:

点击查看答案
第2题
学生证:学生 A、驾驶证:开车 B、学位证:学校 C、结婚证:夫妻 D、身份证:护照 A.徒弟通过观察、模

学生证:学生 A、驾驶证:开车 B、学位证:学校 C、结婚证:夫妻 D、身份证:护照

A.徒弟通过观察、模仿和亲身实践,终于学会国家级工艺大师的微雕技术

B.小石在厨师班学习烹饪,老师再三强调火候,他尽力注意后炒出的菜仍然味道不够好

C.外语教育专业毕业的小夏刚担任外语教师时,总是不能很好地控制课堂

D.小红每天背10个外语单词,半年后她能很快读完一篇外文短篇小说

点击查看答案
第3题
甲班与乙班学生同时从学校出发去某公园。甲班步行的速度是每小时4千米,乙班步行的速度是每小时3千米。学校有一辆汽车,它的速度是每小时48千米,这辆汽车恰好能坐一个班的学生。为使两班的学生在最短时间内到达,那么甲班学生与乙班学生的步行距离之比是()。

A.2:1

B.4:3

C.无法计算

D.15:11

点击查看答案
第4题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在遭受强烈地震后,尼泊尔面临着饮用水、食品、帐篷等物资短缺,基础设施损坏严重,救援工作很难开展

B.社区我为保护古井出份力活动彰显了这样的理念;五水共治不只是政府的事,它还需要我们每一个市民积极参与

C.她工作能力强,担任初一(1)班班长和校学生会主席两个重要岗位,多次组织学校大型的文艺活动和体育比赛

D.不可否认,无论是岳飞、文天祥还是闻一多、朱自清,他们身上体现了我国传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气节是一脉相承的

点击查看答案
第5题
认真阅读如下案例,并联系实际回答:   (1)你认为案例中的于某要成为学校管理的内行,主要还需要什么?   (2)只懂教学、不懂管理,能搞好学校管理吗?为什么?   [案例资料] 从“内行”教师到“外行”校长   吴校长干了多年校长工作,又多次参加市、区组织的进修学习,学校工作搞得不错,本人还时有论文见诸报刊。   一次,他带领学校教师到东南沿海某市参观学习,抽闲到老同学于某家走访。于某

认真阅读如下案例,并联系实际回答:

(1)你认为案例中的于某要成为学校管理的内行,主要还需要什么?

(2)只懂教学、不懂管理,能搞好学校管理吗?为什么?

[案例资料] 从“内行”教师到“外行”校长

吴校长干了多年校长工作,又多次参加市、区组织的进修学习,学校工作搞得不错,本人还时有论文见诸报刊。

一次,他带领学校教师到东南沿海某市参观学习,抽闲到老同学于某家走访。于某原是某中学优秀语文老师,吴校长曾几次在报刊上读到于某发表的语文教研论文。最近得知于某被提升为校长。

老同学见面,欣喜又亲热。晚上威情款待之后,于某与吴校长灯下促膝谈心,追忆往事,畅述当前与未来。谈到现时处境,他不元感慨地说“我多年教语文,越教越有趣味,我觉得我最适合教书,教得好,教师和学生都是一种享受。尤其看到自己的学生一批批成长起来,心中充满了喜悦和幸福,真可谓“其乐无穷”。可如今担任了校长工作,每天除去开会,就是一桩桩大大小小的事务性工作或各种各样从未遇到过的矛盾、问题摆到你面前,要你处理,要你解决,连续不断,没完没了,真是烦透了!我现在连一点看书、接触学生的时间都没有了。”

吴校长听到这,微缴笑了,慢悠悠地说“老兄,教师、校长两重天。我教书的时间比你少得多,论教书我不如你内行;当校长的时间我比你长得多,论管理我比你体会深得多。教书与管理不是一回事,教学有教学规律,你用了多长时间才摸到它?管理也有管理规律,我干了这么多年才刚摸到点门。这需要有一个较长的实践过程,这个过程你才刚刚开始,恐怕先要适应一段时间……”

“就你的体会,得等多长时间?”于某急切地问。

“每人情况不同,就我个人体会而言,大约要有两三年时间适应。你任校长之前,除教学外,都干过什么管理工作?”

“除干过二年班主任,什么也没干过。你知道,我就喜欢上课,管理工作不是我的长项。”

“那你怎么一下子就干上校长了?”

“嗨,老校长一直跟咱不错,差二年就要退休时,突然病倒一时又好不了.今年办的病退,临时找不到合适人选,老校长单独找了我几次,非要我干,说我懂教学,是行家,现在要内行领导;上级找我谈,也是这么说。我一想,总归没离开学校,当校长的同时,也还可以教课,也就是累点,一咬牙就答应了。”

“啊?现在你还教着课?”吴校长有点疑惑地问。

“不,只坚持了一个月,第二个月就把课交给别人了。这不,已经几个月了,仍忙得不可开交。我真想还去教书,现在我由“内行”教师变成个“外行”校长。我担心,长此下去,校长干不好,教学业务也丢了。”

吴校长若有所思又深表同情地说“当然,双肩挑干部也有,可你只懂教学,不懂管理,事实证明你很难挑起来。教学“内行”对做学校管理工作来说是个有利条件,但校长工作还必须有另一个条件,这就是管理“内行”,这甚至可以说是基本条件。实践证明:管理“内行”而教学“外行”,从事学校管理工作还能应付一时,如50年代提出“外行领导内行”的说法;但教学内行而管理外行恐怕应付一时都会很困难的。”

“是的,我现在就感到非常困难,常常为许多矛盾解决不了而困扰得吃不下饭,睡不着觉,弄得头昏眼花,焦头烂额,我已经写好了辞职报告,准备辞职。”于某说到这,顿生几分兴奋,面对吴校长像是征求意见又像是请求地问“你说可以吗?”

吴校长对他的难处深有体会,但还是劝解似的说“不,你刚刚开始,这是必然现象。管理“外行”经过实践和学习,也可以转化为内行。到那时,你就多一个内行,就不但可以把一门课教好,而且可以把一所学校办好了。不过这个转化过程也是不容易的。最重要的除了在实践中学习,还必须挤出时间学习教育科学和管理科学理论,特别是学校管理理论,努力使自己成为学校管理的行家。”

“听你这一说,我还得学习一门科学,懂得管理理论?”于某有点为难地说。

“是的,理论知识的学习是一方面,重要的是运用理论于实践与对实践经验的理论思考相结合。”

“看来,这门科学我怕未等学到手就该退休了,总共还有七、八年的时间,我不如还搞我的教学去,在这方面我或许为教育事业贡献得更多一点。”于某决心已下,出语果断。

“是吗?”吴校长又若有所思,边说边看了看表,已是夜深了,他还得赶回旅馆,明日早起好组织教师去参观。于是他站起来,与主人话别,离去。

点击查看答案
第6题
小王师范大学毕业后分到了某班级担任班主任,他发现整个班级很散漫,大家都无所事事,于是为班级制定了一个周期目标,这主要体现()的角色

A.学生成长的引路人

B.班级管理的设计师

C.优良班风的培育者

D.协调多方关系的艺术家

点击查看答案
第7题
学校规定学生必须按时到校参加晨读,作为任课教师,我也在班级中做了强调,可是第二天仍有许多学生
迟到。我让迟到的学生在走廊罚站。第三天,再也没有一个学生迟到了。我班一位男同学老是不肯按时完成作业。每次问他,总有各种各样的理由。我让他在办公室反思了一刻钟,并写下保证书。我对他说:“下次再不交作业,甭来上课了。”他这才有所收敛。 请从有关师德要求的角度,分析“我”的做法有无不妥,并提出解决此类问题的合理建议。

点击查看答案
第8题
一、注意事项1.申论考试,与传统作文考试不同,是对分析驾驭材料的能力与对表达能力并重的考试。3.仔

一、注意事项

1.申论考试,与传统作文考试不同,是对分析驾驭材料的能力与对表达能力并重的考试。

3.仔细阅读给定的资料,按照后面提出的“作答要求”依次作答。

二、给定资料

材料一

2005年5月20日下午4时,沈阳市和平区和平大街一所小学门前。黑压压站满了等着接孩子的家长。一年一度的择校大战开始以来,这里的空气中似乎充满了火药味。

“家里有人没?拿多少钱?”几个家长围在一起,压低声音,相互讨论着择校的话题。听说记者来了,家长们都推脱着散去。一再恳求并得到不署名的保证后,李女士和记者聊了起来。她一脸无奈地说,由于孩子成绩一般,只能走择校一条路了。“择校的钱是不能少的。择校费加上托人送礼,我准备了6万元。”

据李女士介绍,6万元是这所名校公开的“黑市价”。“专门有人凭着关系靠介绍择校发财,事办成了自然要感谢人家。不成的话钱也会一分不少地退回来,很讲信誉。”据了解,沈阳市民目前的年人均收入为8000多元。也就是说,一个三口之家、夫妻双方都在岗的普通市民家庭,要近4年时间不吃不喝,才能凑足这笔钱。

材料二

一位校长向《郑州晚报》独家责任记者透露,省内某知名中学初一今年计划要招多个班级,其中除了够择校分数线的学生每人交2万多元的择校费外,其他不够择校分数线的学生按照学校划分的分数段交钱,“只要肯交钱,就能上学。每位学生除了巨额择梗费外,差3~10分,交2.4万元,每差一个分数段,多交5000元钱,以此类推。”

2005年8月19日,管城区一位为孩子交了5000元择校费的家长李晶说:“真是很神秘呢,我们自己交还不行,必须把钱给所托的朋友,让他去交,他出来了告诉我们一句话,孩 子24日可以来上学了。这学校最后连白条都没有给我们打。”

材料三

连日的绵绵阴雨并没有打消许多上海家长择校的热情。为了让自己的孩子进入一个好学校,他们在各名校间往来穿梭。“出点赞助费能进去已经很不错了,就怕有钱没地方要。”一位家长向记者抱怨。

钻“就近入学”的政策空子,一些家长想方设法,托关系、攀亲戚,把孩子的户口甚至全家的户口转到离名校近的地区。比较常见的方式有两种:一是“倒挂四老家”,即家长自己有住房,将户口挂在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家,这是因为老人家附近的学校是名校;二是“挂入亲朋家”,有些家长将孩子的户口迁入姑妈、舅舅或朋友家中。

实在没门路的,只能狠下心来,顶着一路飙升的价格在名校附近买房。一位家住浦东新区的家长最近在卢湾区一所小学旁花40多万元购置了一套只有35平方米的二手房,就为了让孩子有一个就近入学的正当理由。由于房子小,一家三口没法同住,只好由孩子的外婆担当起照顾起居、负责接送及监督学习的“陪读”角色。

上海市教委网站前不久进行了一项调查,对“孩子进入就读学校是否交赞助费”问题,有46.76%的家长选择“是”,35.59%的家长为孩子选择的学校是“非户籍所在地,自己选择的学校”。

材料四

据了解,“择校费”已经成为民办学校和一些公立学校主要的收入来源。

有报道说,2002年,北京市近800所中学就有200多所在靠招择校生增收,年择校费超过10亿元;小学的择校价码也不示弱,海淀、西城、东城三区,稍有名气的小学择校标价已升至5万元以上。在一所著名的寄宿制小学,除一年9000元的寄宿费,从小学到初中9年还要交7.7万元赞助费。新华社的一篇报道称,在公办学校接受义务教育要花这么多钱,在世界各国都绝无仅有。

一位学校领导告诉记者,“赞助费”是提高学校老师福利的主要来源。如果没有“赞助费”,学校维持下去都很困难。另外,学校待遇好,自然会吸引来优秀教师,良好的师资又会带来较高的升学率,高升学率正是学生家长趋之若鹜的根本原因。

对于有些家长来说,巨额“赞助费”似乎是孩子不走邪路的保证。一个民办高中的边老师对记者说:“我们学校的外地生源多,他们的父母多是做跨省生意甚至跨国生意的,根本不能照顾孩子,有的孩子已经3年没有见过父亲了。有的家长把孩子宠坏了,根本管不了孩子,只要学校能管住孩子,多少钱也肯花。”

正因为校方和家长都存在着相应的需求,所以“赞助费”一直存在。尽管有关教育部门对每个学校招收择校生的名额严加控制,但是愿意交“赞助费”上“名校”的家长,不抱怨要交的钱太多,只担心自己没有门路。

材料五

教育部明确规定,城镇子女上学采取就近入学的原则。这一原则现在受到“择校风”的 挑战。而“择校风”的盛行,进一步加剧了学校生源“饱"与“饿”的两极分化。

北京一所著名的实验小学,家长为把孩子送进学校,想尽办法把户口迁到所在“片”,造成学校所在学区学生人数猛增。每到开学,又有大批家长前来,要求让孩子入学。为挤进校“门”,家长费尽了苦心,少则交二三万,多的五六万,就这样,还要看孩子的成绩以及领导部门“条子”的软硬。

提起择校,一些学校的负责人也是头痛不已。他们解释说,学校不是生活在真空,有些领导部门的条子不能不照办。事实上,在个别中小学;有的班学生人数已达80人甚至上百人,上课的感觉和在大学的阶梯教室没有区别。在如此多的学生中,有很大一部分就是属于“照顾”的择校生。

一位在中央直属机关工作的傅先生说,谁不愿让自己的孩子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国家提倡“就近入学”,但我孩子那所名校大约七成学生是收费生,这还叫“就近入学”吗?

当前,一些城市通过“电脑摇号”进行招生,目的是想淡化学生家长的择校观念,给学生提供一个均等的受教育机会。实现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就近入学,同时也为普通学校保护一些生源。

石家庄市一所“国有民助”中学,教育局按照每个班45名学生的数额进行了电脑摇号,分到该校的学生为360人。但事实上,摇完号不久,各种各样拿条子的人前来,学校因此又多招进400多人。

材料六

“上个好初中,还不是图将来能上好高中、好大学!”几乎所有的父母都这样说。也就是说,高考的“阴影”已经“延伸”到了这些十一二岁、刚刚懂事的孩子身上,本来负担不轻的他们由此“雪上加霜”。

“照这种办法上学,孩子的天赋和爱好很容易被抹杀,培养出来也容易‘千篇一律’,”一位张女士打来电话说。她的孙女现在上五年级,从小就喜欢种花,还喜欢文学。可是为了参加明年升初中的择校考试,孩子从三年级起就上了奥数班、作文班和英语班,目前连周末都没有,更别说其他“爱好”了。

另一位家长表达了同样的担心。她的孩子原来爱好弹钢琴,并且已获得了级别,但为了明年参加择校考试,已有一年时间没练琴了,她真担心孩子的钢琴水平会因此下降。

准备考试的着急,拿到录取通知书的家长更着急。一名姓张的家长说:“万一再学不好不就白忙了吗?所以上了的也轻松不下来。这样的学校好学生多,我们得赶快让孩子先补习补习,免得将来跟不上。”虽然眼下正值暑假,记者所到的中学和小学几乎都有学生补课,其中西七路一家中学门口挂满了招生标语和通知,门口还有两家招生单位摆着桌子。

材料七

在不少中小学名校,一间间并不宽敞的教室,几乎全被学生课桌填满,拥挤不堪。记者近日在部分城市中小学名校调查时发现,五六十人以上的班级“臃肿”现象比较普遍,人数最多的达到八十甚至百人。由于班里学生太多,一些老师的精力显得不足,教学因此而“偷工减料”。 对于这些名校来说,校园建设跟不上生源的迅速增加,已成为不能承受之重;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更多的普通中小学校,特别是一些厂办子弟学校,却面临着生源不足的困扰。

按照有关规定,学校一个班的生源配置为45人到50人。但事实上,这一规定在很多学校变成一纸空文。石家庄市第六中学过去是全省重点中学,这所学校目前初中在校生近2000名,班级32个,平均每个班的学生人数超过60人。学校负责人对记者说,学校不是不想采取小班制,由于师资力量、教室数量等有限,面对越来越多的生源,惟一可以变通的办法就是扩大班级人数。如此以来,学校资源日益捉襟见肘,全校已没有一间富余的教室。

石家庄市九中也是一所名校。目前这所学校初中班有87个,平均每班六七十人。学校负责人对记者说,今年学校初一本来打算设20个班,但由于学生太多,不得不增加到27个。

在石家庄市裕东小学六年级一班,记者看到,学生课桌从后墙一直顶到了讲桌,如果要关后门,则需要三个孩子同时起立将各自课桌挪开。紧挨讲桌的一边还有一张课桌,学生们笑着称之为教室“特区”。这所学校每个班的学生已达到所能容纳的极限,而与之相伴的是,学生活动的场所越来越小。

在名校“撑得太饱”的同时,另一些普通学校因“生源不足”叫苦不迭。河北省太行机械厂子弟学校校长李城文说,这所学校小学班编制12个,目前只剩下8个,一个班最多40多个学生,最少只有20个。据了解,目前石家庄市共有厂办中学50多所,大多面临着“生源不足”。

材料八

名校班级的“肿胀”,造成了教师嚷累、家长不满、学生喊挤等多方的不满,教育界人士说,这种状况亟待加以改善。

一位名校教师告诉记者,课堂应该是老师与学生互动,有问有答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那么多的学生,就算每人轮一次,恐怕也得一个月。北京海淀区一位著名中学的老师认为,数学这门课几乎每天都要留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但现在每天光修改作业这一项就让他力不从心。由于工作量大,难免有老师疏忽大意的情况发生。

贵阳一中毕业的一位学生回忆当年上课的情景,至今感慨不已:“当时班上有100来个学生,只好在所谓阶梯教室上课。光线差,人又拥挤,坐后面的就乱成一团,做小动作,大声讲话,有好几位上课的老师都被这样气走了。我的眼睛也是在那时搞坏的,考试复习的几个月,以每月100度的近视递增,有的学生还变成斜视,学校只好采取每周大轮回的换座位法解决。”医务工作者指出,过多的学生集中在一起上课,最起码的健康都得不到保证。例如冬天上课,大家挤在一个小教室,门窗紧闭,呼吸那“有限”的空气,既容易传染疾病,又使学生的精神状态受影响。

材料九

教育界人士认为,出现著名学校班级“臃肿”的现象,一个重要原因是教育资源分配不平衡。一所著名学校和一所普通学校,在师资力量、资金分配、硬件建设方面有很大的差 别。北京一普通中学的校长说,我们学校一年的经费才100多万元,而某重点中学建一个操场就花了1000多万元,两者根本是没法比的。因为各方面悬殊太大,进一步导致了优秀师资、学生向少数重点学校集中。

有关专家指出,我国城市人口以及外来人口的增加,使得入学孩子的数量骤然增多,而学校建设显得相对滞后。另外,薄弱学校的改造不够彻底也是一个原因。希望政府加大投资力度,扩大教育资源,尽可能实现小班化教学,使孩子个性和潜能得到发展,尽快改变目前名校班级“臃肿”的状况。

西安市某中学校长忧心忡忡的说,“这种择校现象如果不尽快得到有效遏制,教育资源的不均衡会不断拉大,导致恶性循环。这样就造成了少部分学生享受更好教育,而另一部分学生则享受不到。择校不仅是对普通中学的不公平,更是学生受教育权利的不公平。”

材料十

“孩子只要到名校就可以成才了吗?会不会因为学习不好而受不到老师的关注呢?”今年赶了六七次场,让孩子参加了数场名校、分校考试的家长关灵,最终把孩子送到了西区某知名中学,她共花去了2万多元择校、请客费用。身为下岗职工的关灵感叹道:“这简直是在赌博,我把下岗后买断工龄的钱全给孩子交了学费,可不知道生性调皮的孩子在那里能不能为我争气。”

一位业内人士尖锐地指出,孩子去好学校上学,也不一定会有更好的学习环境,因为部分中学用减低或减免费用的办法吸引尖子生,这些优秀学生可以享受到老师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照顾,可对更多的普通择校生而言,他们受到的关注自然要少得多。并且这些优秀学生所用去的教育费用不是凭空得来,如果没有普通择校生交的巨额择校费供养,学校愿意舍本减免优秀生的费用吗?

材料十一

甘肃省社科院社会学家毕可生说,义务教育阶段择校所带来的严重后果已凸显:在小学阶段,学生之间已开始以成绩论英雄,让学生产生“学习成绩不好即差生”、“上不了好的初中学校即失败”的心理。同时,有钱有权人家的孩子却可以通过掏高额费用和各种关系来上好的初中,教育公平严重缺失。择校现象的出现,扩大了阶层差距,加重了家长负担,破坏了社会和谐。

一位教育学者指出,有钱才能上到好学校的现象,形成了教育两极分化的市场格局,使受教育者从接受教育的那天起,就被宣布九年制义务教育这条原本相同的“起跑线”已不复存在。如果校际间的差距不断扩大,必然会导致和扩大社会的不公平,必然使大多数一心盼望子女接受优质教育的家长,因自己的无权无钱而痛失这种本应属于他的权力而倍感不公平。他认为,一种公平的教育制度,应该是有助于减轻社会的不公平,而不应加剧社会的不公平。

材料十二

近日,北京市政府在一次规范中小学招生和收费行为的会议上,再次提出严格执行“收 支两条线管理”的规定,建立治理中小学乱收费的有效机制。不过人们对此仍有疑虑:其一,社会上关于“教育局长怕重点中学校长”的传闻持续多年,一些重点中学乱收费行为屡禁不止(此次规定本身就说明了这一点),是否与个别校长对政令置若罔闻有关?其二,政府此类规定年年发,对学校的落实情况却没有年年查,加上此类规定中从来没有惩罚细则,致使管不住校长的政令,充其量不过是向社会的一个面子上的交代:我管了,他不听,我也没办法。

教育部长周济近日强调,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不得招收择校生,不得以任何理由和名义向学生家长收取与招生挂钩的“赞助费”、“捐资助学费”、“共建费”等。

三、作答要求

请用不超过200字的篇幅,概括出给定材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要求:全面,有条理,有层次。

点击查看答案
第9题
给定资料材料一2005年5月20日下午4时,沈阳市和平区和平大街一所小学门前。黑压压站满了等着接孩子

给定资料

材料一

2005年5月20日下午4时,沈阳市和平区和平大街一所小学门前。黑压压站满了等着接孩子的家长。一年一度的择校大战开始以来,这里的空气中似乎充满了火药味。

“家里有人没?拿多少钱?”几个家长围在一起,压低声音,相互讨论着择校的话题。听说记者来了,家长们都推脱着散去。一再恳求并得到不署名的保证后,李女士和记者聊了起来。她一脸无奈地说,由于孩子成绩一般,只能走择校一条路了。“择校的钱是不能少的。择校费加上托人送礼,我准备了6万元。”

据李女士介绍,6万元是这所名校公开的“黑市价”。“专门有人凭着关系靠介绍择校发财,事办成了自然要感谢人家。不成的话钱也会一分不少地退回来,很讲信誉。”据了解,沈阳市民目前的年人均收入为8000多元。也就是说,一个三口之家、夫妻双方都在岗的普通市民家庭,要近4年时间不吃不喝,才能凑足这笔钱。

材料二

一位校长向《郑州晚报》独家责任记者透露,省内某知名中学初一今年计划要招多个班级,其中除了够择校分数线的学生每人交2万多元的择校费外,其他不够择校分数线的学生按照学校划分的分数段交钱,“只要肯交钱,就能上学。每位学生除了巨额择梗费外,差3~10分,交2.4万元,每差一个分数段,多交5000元钱,以此类推。”

2005年8月19日,管城区一位为孩子交了5000元择校费的家长李晶说:“真是很神秘呢,我们自己交还不行,必须把钱给所托的朋友,让他去交,他出来了告诉我们一句话,孩子24日可以来上学了。这学校最后连白条都没有给我们打。”

材料三

连日的绵绵阴雨并没有打消许多上海家长择校的热情。为了让自己的孩子进入一个好学校,他们在各名校间往来穿梭。“出点赞助费能进去已经很不错了,就怕有钱没地方要。”一位家长向记者抱怨。

钻“就近入学”的政策空子,一些家长想方设法,托关系、攀亲戚,把孩子的户口甚至全家的户口转到离名校近的地区。比较常见的方式有两种:一是“倒挂四老家”,即家长自己有住房,将户口挂在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家,这是因为老人家附近的学校是名校;二是“挂入亲朋家”,有些家长将孩子的户口迁入姑妈、舅舅或朋友家中。

实在没门路的,只能狠下心来,顶着一路飙升的价格在名校附近买房。一位家住浦东新区的家长最近在卢湾区一所小学旁花40多万元购置了一套只有35平方米的二手房,就为了让孩子有一个就近入学的正当理由。由于房子小,一家三口没法同住,只好由孩子的外婆担当起照顾起居、负责接送及监督学习的“陪读”角色。

上海市教委网站前不久进行了一项调查,对“孩子进入就读学校是否交赞助费”问题,有46.76%的家长选择“是”,35.59%的家长为孩子选择的学校是“非户籍所在地,自己选择的学校”。

材料四

据了解,“择校费”已经成为民办学校和一些公立学校主要的收入来源。

有报道说,2002年,北京市近800所中学就有200多所在靠招择校生增收,年择校费超过10亿元;小学的择校价码也不示弱,海淀、西城、东城三区,稍有名气的小学择校标价已升至5万元以上。在一所著名的寄宿制小学,除一年9000元的寄宿费,从小学到初中9年还要交7.7万元赞助费。新华社的一篇报道称,在公办学校接受义务教育要花这么多钱,在世界各国都绝无仅有。

一位学校领导告诉记者,“赞助费”是提高学校老师福利的主要来源。如果没有“赞助费”,学校维持下去都很困难。另外,学校待遇好,自然会吸引来优秀教师,良好的师资又会带来较高的升学率,高升学率正是学生家长趋之若鹜的根本原因。

对于有些家长来说,巨额“赞助费”似乎是孩子不走邪路的保证。一个民办高中的边老师对记者说:“我们学校的外地生源多,他们的父母多是做跨省生意甚至跨国生意的,根本不能照顾孩子,有的孩子已经3年没有见过父亲了。有的家长把孩子宠坏了,根本管不了孩子,只要学校能管住孩子,多少钱也肯花。”

正因为校方和家长都存在着相应的需求,所以“赞助费”一直存在。尽管有关教育部门对每个学校招收择校生的名额严加控制,但是愿意交“赞助费”上“名校”的家长,不抱怨要交的钱太多,只担心自己没有门路。

材料五

教育部明确规定,城镇子女上学采取就近入学的原则。这一原则现在受到“择校风”的挑战。而“择校风”的盛行,进一步加剧了学校生源“饱"与“饿”的两极分化。

北京一所著名的实验小学,家长为把孩子送进学校,想尽办法把户口迁到所在“片”,造成学校所在学区学生人数猛增。每到开学,又有大批家长前来,要求让孩子入学。为挤进校“门”,家长费尽了苦心,少则交二三万,多的五六万,就这样,还要看孩子的成绩以及领导部门“条子”的软硬。

提起择校,一些学校的负责人也是头痛不已。他们解释说,学校不是生活在真空,有些领导部门的条子不能不照办。事实上,在个别中小学;有的班学生人数已达80人甚至上百人,上课的感觉和在大学的阶梯教室没有区别。在如此多的学生中,有很大一部分就是属于“照顾”的择校生。

一位在中央直属机关工作的傅先生说,谁不愿让自己的孩子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国家提倡“就近入学”,但我孩子那所名校大约七成学生是收费生,这还叫“就近入学”吗?

当前,一些城市通过“电脑摇号”进行招生,目的是想淡化学生家长的择校观念,给学生提供一个均等的受教育机会。实现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就近入学,同时也为普通学校保护一些生源。

石家庄市一所“国有民助”中学,教育局按照每个班45名学生的数额进行了电脑摇号,分到该校的学生为360人。但事实上,摇完号不久,各种各样拿条子的人前来,学校因此又多招进400多人。

材料六

“上个好初中,还不是图将来能上好高中、好大学!”几乎所有的父母都这样说。也就是说,高考的“阴影”已经“延伸”到了这些十一二岁、刚刚懂事的孩子身上,本来负担不轻的他们由此“雪上加霜”。

“照这种办法上学,孩子的天赋和爱好很容易被抹杀,培养出来也容易‘千篇一律’,”一位张女士打来电话说。她的孙女现在上五年级,从小就喜欢种花,还喜欢文学。可是为了参加明年升初中的择校考试,孩子从三年级起就上了奥数班、作文班和英语班,目前连周末都没有,更别说其他“爱好”了。

另一位家长表达了同样的担心。她的孩子原来爱好弹钢琴,并且已获得了级别,但为了明年参加择校考试,已有一年时间没练琴了,她真担心孩子的钢琴水平会因此下降。

准备考试的着急,拿到录取通知书的家长更着急。一名姓张的家长说:“万一再学不好不就白忙了吗?所以上了的也轻松不下来。这样的学校好学生多,我们得赶快让孩子先补习补习,免得将来跟不上。”虽然眼下正值暑假,记者所到的中学和小学几乎都有学生补课,其中西七路一家中学门口挂满了招生标语和通知,门口还有两家招生单位摆着桌子。

材料七

在不少中小学名校,一间间并不宽敞的教室,几乎全被学生课桌填满,拥挤不堪。记者近日在部分城市中小学名校调查时发现,五六十人以上的班级“臃肿”现象比较普遍,人数最多的达到八十甚至百人。由于班里学生太多,一些老师的精力显得不足,教学因此而“偷工减料”。对于这些名校来说,校园建设跟不上生源的迅速增加,已成为不能承受之重;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更多的普通中小学校,特别是一些厂办子弟学校,却面临着生源不足的困扰。

按照有关规定,学校一个班的生源配置为45人到50人。但事实上,这一规定在很多学校变成一纸空文。石家庄市第六中学过去是全省重点中学,这所学校目前初中在校生近2000名,班级32个,平均每个班的学生人数超过60人。学校负责人对记者说,学校不是不想采取小班制,由于师资力量、教室数量等有限,面对越来越多的生源,惟一可以变通的办法就是扩大班级人数。如此以来,学校资源日益捉襟见肘,全校已没有一间富余的教室。

石家庄市九中也是一所名校。目前这所学校初中班有87个,平均每班六七十人。学校负责人对记者说,今年学校初一本来打算设20个班,但由于学生太多,不得不增加到27个。

在石家庄市裕东小学六年级一班,记者看到,学生课桌从后墙一直顶到了讲桌,如果要关后门,则需要三个孩子同时起立将各自课桌挪开。紧挨讲桌的一边还有一张课桌,学生们笑着称之为教室“特区”。这所学校每个班的学生已达到所能容纳的极限,而与之相伴的是,学生活动的场所越来越小。

在名校“撑得太饱”的同时,另一些普通学校因“生源不足”叫苦不迭。河北省太行机械厂子弟学校校长李城文说,这所学校小学班编制12个,目前只剩下8个,一个班最多40多个学生,最少只有20个。据了解,目前石家庄市共有厂办中学50多所,大多面临着“生源不足”。

材料八

名校班级的“肿胀”,造成了教师嚷累、家长不满、学生喊挤等多方的不满,教育界人士说,这种状况亟待加以改善。

一位名校教师告诉记者,课堂应该是老师与学生互动,有问有答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那么多的学生,就算每人轮一次,恐怕也得一个月。北京海淀区一位著名中学的老师认为,数学这门课几乎每天都要留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但现在每天光修改作业这一项就让他力不从心。由于工作量大,难免有老师疏忽大意的情况发生。

贵阳一中毕业的一位学生回忆当年上课的情景,至今感慨不已:“当时班上有100来个学生,只好在所谓阶梯教室上课。光线差,人又拥挤,坐后面的就乱成一团,做小动作,大声讲话,有好几位上课的老师都被这样气走了。我的眼睛也是在那时搞坏的,考试复习的几个月,以每月100度的近视递增,有的学生还变成斜视,学校只好采取每周大轮回的换座位法解决。”医务工作者指出,过多的学生集中在一起上课,最起码的健康都得不到保证。例如冬天上课,大家挤在一个小教室,门窗紧闭,呼吸那“有限”的空气,既容易传染疾病,又使学生的精神状态受影响。

材料九

教育界人士认为,出现著名学校班级“臃肿”的现象,一个重要原因是教育资源分配不平衡。一所著名学校和一所普通学校,在师资力量、资金分配、硬件建设方面有很大的差 别。北京一普通中学的校长说,我们学校一年的经费才100多万元,而某重点中学建一个操场就花了1000多万元,两者根本是没法比的。因为各方面悬殊太大,进一步导致了优秀师资、学生向少数重点学校集中。

有关专家指出,我国城市人口以及外来人口的增加,使得入学孩子的数量骤然增多,而学校建设显得相对滞后。另外,薄弱学校的改造不够彻底也是一个原因。希望政府加大投资力度,扩大教育资源,尽可能实现小班化教学,使孩子个性和潜能得到发展,尽快改变目前名校班级“臃肿”的状况。

西安市某中学校长忧心忡忡的说,“这种择校现象如果不尽快得到有效遏制,教育资源的不均衡会不断拉大,导致恶性循环。这样就造成了少部分学生享受更好教育,而另一部分学生则享受不到。择校不仅是对普通中学的不公平,更是学生受教育权利的不公平。”

材料十

“孩子只要到名校就可以成才了吗?会不会因为学习不好而受不到老师的关注呢?”今年赶了六七次场,让孩子参加了数场名校、分校考试的家长关灵,最终把孩子送到了西区某知名中学,她共花去了2万多元择校、请客费用。身为下岗职工的关灵感叹道:“这简直是在赌博,我把下岗后买断工龄的钱全给孩子交了学费,可不知道生性调皮的孩子在那里能不能为我争气。”

一位业内人士尖锐地指出,孩子去好学校上学,也不一定会有更好的学习环境,因为部分中学用减低或减免费用的办法吸引尖子生,这些优秀学生可以享受到老师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照顾,可对更多的普通择校生而言,他们受到的关注自然要少得多。并且这些优秀学生所用去的教育费用不是凭空得来,如果没有普通择校生交的巨额择校费供养,学校愿意舍本减免优秀生的费用吗?

材料十一

甘肃省社科院社会学家毕可生说,义务教育阶段择校所带来的严重后果已凸显:在小学阶段,学生之间已开始以成绩论英雄,让学生产生“学习成绩不好即差生”、“上不了好的初中学校即失败”的心理。同时,有钱有权人家的孩子却可以通过掏高额费用和各种关系来上好的初中,教育公平严重缺失。择校现象的出现,扩大了阶层差距,加重了家长负担,破坏了社会和谐。

一位教育学者指出,有钱才能上到好学校的现象,形成了教育两极分化的市场格局,使受教育者从接受教育的那天起,就被宣布九年制义务教育这条原本相同的“起跑线”已不复存在。如果校际间的差距不断扩大,必然会导致和扩大社会的不公平,必然使大多数一心盼望子女接受优质教育的家长,因自己的无权无钱而痛失这种本应属于他的权力而倍感不公平。他认为,一种公平的教育制度,应该是有助于减轻社会的不公平,而不应加剧社会的不公平。

材料十二

近日,北京市政府在一次规范中小学招生和收费行为的会议上,再次提出严格执行“收 支两条线管理”的规定,建立治理中小学乱收费的有效机制。不过人们对此仍有疑虑:其一,社会上关于“教育局长怕重点中学校长”的传闻持续多年,一些重点中学乱收费行为屡禁不止(此次规定本身就说明了这一点),是否与个别校长对政令置若罔闻有关?其二,政府此类规定年年发,对学校的落实情况却没有年年查,加上此类规定中从来没有惩罚细则,致使管不住校长的政令,充其量不过是向社会的一个面子上的交代:我管了,他不听,我也没办法。

教育部长周济近日强调,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不得招收择校生,不得以任何理由和名义向学生家长收取与招生挂钩的“赞助费”、“捐资助学费”、“共建费”等。

作答要求

请用不超过200字的篇幅,概括出给定材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要求:全面,有条理,有层次。

从政府制定政策的角度,提出解决给定资料所反映问题的对策建议。要求:有针对性,有条理,切实可行。字数不超过350字。

就给定资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用1000字左右的篇幅,自拟标题进行论述。要求中心明确,内容充实,论述深刻,有说服力。

请帮忙给出每个问题的正确答案和分析,谢谢!

点击查看答案
第10题
某校二年级全部共3个班的学生排队,每排4人,5人或6人,最后一排都只有2人,这个学校二年级
有()名学生。

某校二年级全部共3个班的学生排队,每排4人,5人或6人,最后一排都只有2人,这个学校二年级有()名学

点击查看答案
第11题
某大学二年级学生,因爸爸经常在家抽烟,他从高中就开始尝试吸烟,现在每天都会抽上1~2支。新学期一开始,学校就公布了新的奖励制度,明确规定吸烟学生不得授子奖学金和优秀称号。他便成功戒烟。学校对吸烟学生采用的干预措施是()。

A.健康教育

B.同伴教育

C.生活技能教育

D.支持性政策

E.改善环境

点击查看答案
退出 登录/注册
发送账号至手机
获取验证码
发送
温馨提示
该问题答案仅针对搜题卡用户开放,请点击购买搜题卡。
马上购买搜题卡
我已购买搜题卡, 登录账号 继续查看答案
重置密码
确认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