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电商考试> 其他
题目内容 (请给出正确答案)
[主观题]

关于占代天文、历法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A.卯时对应现在的清晨5点至7点B.“未”是“天干地支”中的天

关于占代天文、历法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卯时对应现在的清晨5点至7点

B.“未”是“天干地支”中的天干之一

C.“三光”指的是日、月、星这三种天体

D.季春指的是二三月

查看答案
答案
收藏
如果结果不匹配,请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您可能会需要:
您的账号:,可能还需要:
您的账号:
发送账号密码至手机
发送
安装优题宝APP,拍照搜题省时又省心!
更多“关于占代天文、历法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A.卯时对应现在的…”相关的问题
第1题
关于古代天文、历法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A.卯时对应现在的清晨5点至7点B.“未”是“天干地支”中的天

关于古代天文、历法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卯时对应现在的清晨5点至7点

B.“未”是“天干地支”中的天下之一

C.“三光”指的是日、月、星这三种天体

D.季春指的是三月

点击查看答案
第2题
关于天文历法,下列说法中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农历纪年的闰年一般为383、384或385天B.

关于天文历法,下列说法中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农历纪年的闰年一般为383、384或385天

B.根据小孔成像的原理,日偏食的时候树荫下光斑也会缺一块

C.黑洞巨大的引力场使得包括光子在内的任何物质只能逃逸而无法进入

D.北斗七星的勺柄一年四季指北,可据此在夜间辨明方向

点击查看答案
第3题
我国古代“以农立国”,而农业生产和自然天象联系密切,所以古人非常注重“观象授时”,积累了丰富的天
文历法知识。以下关于我国古代天文历法知识,说法错误的一项是()。A.金星古称“明星”“太白”“启明”“长庚”;木星古称“岁星”“岁”B.杜甫诗中的“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中的“参”是指西方的参宿,“商”指东方的心宿,“参”“商”二星同属二十八星宿之一C.古代用于纪年的方法有很多,其中最常见的是干支纪年法和年号纪年法。其中干支纪年法是指以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两两相配以纪年,历经六十年一循环D.天干只能与地支相配,而且是天干的单数与地支的双数相配,天于的双数与地支的单数相配

点击查看答案
第4题
下列关于天文历法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地球自转的周期为23小时56分钟,自转速度一成不变

B.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之一,这时气温回升较快,渐有春雷萌动

C.日全食是太阳、地球、月球三者在一条直线上时,太阳被地球遮住的天文现象

D.天文单位的距离即月球到地球的距离,约为38.4万千米

点击查看答案
第5题
下列关于天文历法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地球自转的周期为23小时56分钟,自转速度一成不变

B.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之一,这时气温回升较快,渐有春雷萌动

C.日全食是太阳、地球、月球三者在一条直线上时,太阳被地球遮住的天文现象

D.天文单位的距离即月球到地球的距离,约为38.4万千米

点击查看答案
第6题
关于我国的节气,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B.“杨花落尽子规啼”反映的是四川盆地谷雨时节的景象

C.节气反映了月球围绕地球运动的过程

D.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反应了季节、物候现象、气候变化三种,其中,反映物候现象的有惊蛰、清明

点击查看答案
第7题
关于中国古代的天文历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春秋》记载“有星孛入于北斗”,是世界上公认的首次火星的确切记录

B.中国第一部较完整的历书是“太初历”,以十月为岁首

C.僧一行是世界上最早用科学方法实测地球子午线长度的人

D.郭守敬把二十四节气和十二个月完全统一起来的“十二气历”更加简便,有利于农事安排

点击查看答案
第8题
关于天文,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关于天文,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请帮忙给出正确答案和分析,谢谢!

点击查看答案
第9题
殷商甲骨卜辞中有大量关于天文现象的记载,包括对日月出入,日月食、立表测日景、恒星、行星、新星、彗
星的记录。这些卜辞材料说明殷代的天文学已经到了相当发达的水平。而所有这些天文观测是与敬天的巫教分不开的。由此说明从敬天的巫教中已经产生了测天的天文学,其通天的宗教目的是一致的。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支持上述结论?

A.天文观测的方式受到了巫教敬天的影响

B.巫教盛行的同时,天文观测水平也不断在发展

C.殷商甲骨卜辞记录的天文现象代表了当时天文观测的最高水准

D.在巫教敬天过程中,天文观测是占h天意有规则可循、可靠的方法

点击查看答案
第10题
阅读以下文字,完成61-65题。 天文学并不是新开拓的科学,它的渊源可以追溯到人类的远古时期,我
们从现代大文学的基本概念中很容易发现它的痕迹.也许在文字产生以前,人们就知道利用植物的生长和动物的行踪来判断季节,这种物候授时是早期农业生产所必需的,甚至到上一世纪50年代,中国一些少数民族还通行这种习俗.物候虽然与太阳运动有关,但由于气候变化多端,不同年份相同的物候特征常常错位几天甚至更多,物候授时比起后来的观象授时就要粗糙多了。观象授时,即以星象定季节.比如《尚书?尧典》记载,上古的人们以日出正东和初昏时鸟星位于南方子午线标志仲春,以日落正西和初昏时虚星位于南方子午线标志仲秋,等等。 当人们对天文规律有更多的了解,尤其是掌握了回归年长度以后,就能够预先推断季节和节气,古代历法便应运而生了。据史料记载,夏商时期肯定已有历法,只是因为文字记载含意不明,其内容还处于研究之中。春秋战图时期,流行过黄帝、颛顼、夏、商、周、鲁等六种历法.它们的回归年长度都是365.25日,但历元不同,岁首有异。 从西汉到五代是古代天文学的发展、完善时期,出现了许多新的观测手段和计算方法。南北朝的姜岌以月食位置来准确推算太阳的位置,隋朝刘焯用等间距二次差内插法来处理日月运动的不均匀性.唐代一行的大衍历,显示了古代历法已完全成熟,它记载在《新唐书?历志》中,按内容分为七篇。其结构被后世历法所效仿.西汉天文学家落下闳以后,浑仪的功能随着环的增加而增加:到詹代李淳风时,已能用一架浑仪同时测出天体的赤道坐标、黄道坐标和白道坐标。除了不断提高天体测量精度外,天文官员们还特别留心记录奇异天象的发生,其实后者才是朝廷帝王更为关心的内容,所谓“天垂象,见吉凶”,把它看成上天给出的瑞象和凶象,并加以趋避。 宋代和元代为古代天文学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颁行的历法最多,达25部,其中郭守敬等编制的授时历最为优秀,连续使用了360年,达到了中国历法的巅峰.观测数据最精,许多历法的回归年长度和朔望月值已与现代理论值相差无几,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大型仪器最多,其中苏颂的水运仪象台集观测、演示、报时于一身,是当时世界上最优秀的天文仪器;恒星观测最勤,平均不到20年一次。 进入明代以后,中国天文学开始停滞不前.这里有政治、经济等社会原因,也有天文学本身的原因.从天文学本身来看,首先,当时中国的天文仪器只能满足肉眼测量的极限,除非加上凹凸镜片,精度不会提高,而采用凹凸镜片的望远镜技术是在欧洲诞生的。其次,中国古代擅长代数计算,在解决天体位置与推算值弥合问题上只注意表象,不注意从几何结构进行理论探讨,与此相反,古希腊天文学则是侧重几何学的.对中国明清时代的天文学进行反思是痛苦的,但却有助于我们今天的发展。下列对天文学早期情况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天文学不是一门新的科学,它在人类的远古时期就已经形成了,我们很容易从现代天文学的基本概念中发现它的一些知识和观念B.为了农业生产的需要,人们很早就已经能够利用植物的生长和动物的行踪来判断季节,这种情况甚至到上一世纪中叶在某些民族中还存在C.上古时期的人们根据太阳的运行,以及初昏时南方子午线不同星辰的出现,来确定仲春和仲秋等等,这种观象授时比物候授时更加精确D.对天文规律的更多了解,尤其是回归年长度的掌握,推动了古代历法的产生,标志着此时的古代天文学已经能够预先推断季节和节气了

点击查看答案
退出 登录/注册
发送账号至手机
密码将被重置
获取验证码
发送
温馨提示
该问题答案仅针对搜题卡用户开放,请点击购买搜题卡。
马上购买搜题卡
我已购买搜题卡, 登录账号 继续查看答案
重置密码
确认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