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干部教育培训
题目内容 (请给出正确答案)
[单选题]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①,惟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②,则谁与③”子曰:“暴虎冯河④,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论语•述而篇第七》)【注释】①舍之则藏:舍弃就藏匿,意即隐退。舍,舍弃,不用。 ② 行三军:指挥军队。行,率领,指挥。三军,古代大国有三军,每军一万二千五百人,这里指全军。③谁与:和谁一起。与,一起,共同,动词。④暴虎冯(píng)河:赤手空拳与老虎搏斗,不用船只徙步过河。冯,通“凭”。对上面这个选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认为,用就去做、不用就隐退只有颜渊能做到。这表明了孔子对颜渊的赞赏,也体现了孔子的谦逊

B.子路假设孔子统帅三军,问孔子将和谁一起,其实是在向孔子暗示自己的才干与本领

C.暴虎冯河是赤手空拳与老虎进行搏斗,徒步过河,这样缺少谋的勇不是孔子所欣赏的

D.勇是孔子道德范畴中的一个德目,在这里,孔子用与和不与明确地表达了自己的态度

答案
收藏

A、孔子认为,用就去做、不用就隐退只有颜渊能做到。这表明了孔子对颜渊的赞赏,也体现了孔子的谦逊

如果结果不匹配,请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您可能会需要:
您的账号:,可能还需要:
您的账号:
发送账号密码至手机
发送
安装优题宝APP,拍照搜题省时又省心!
更多“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相关的问题
第1题
阅读《秋水》中的一段文字,回答文后 53~55 问题。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

阅读《秋水》中的一段文字,回答文后 53~55 问题。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辨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第 53 题 本段描写了哪两种景象?二者的关系是什么?

点击查看答案
第2题
阅读下列文章,回答问题。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 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吾身代友人命。”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下列选项中,括号内的词语解释哪个不正确()

A.(值)胡贼攻郡 (解释:恰逢,正赶上)

B.贼(既)至,谓巨伯曰 (解释:已经)

C.不忍(委)之 (解释:委屈)

D.一郡并获(全) (解释:保全)

点击查看答案
第3题
“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论语&8226;颜渊》)这其中的“正”,包含着两个重要的基本内涵,一是(),二是()。
点击查看答案
第4题
《论语&8226;颜渊》记载“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曰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焉。”后世学者对这段话的解释是:“仁者,本心之全德。克,胜也。己,谓身之私欲也。复,反也。礼者,天理之节文也。”以下主张符合后世学者观点的是()

A.“吃饭穿衣,即是人伦物理”

B.“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

C.“天地之符,阴阳之副,常设于身,身犹天也”

D.“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点击查看答案
第5题
子谓颜渊曰:“(),惟我与尔有是夫!”

A.用之则行,舍之则藏

B.舍之则藏,用之则行

C.行之则用,舍之则藏

D.用之则行,藏之则舍 答案:A

点击查看答案
第6题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论语·颜渊》)说的是领导者()

A.为人正直

B.为人不正

C.正人才能正己

D.正己才能正人

点击查看答案
第7题
把下面的短文加上标点并译成现代汉语:季康子患盗问于孔子孔子对曰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论语·颜渊)
把下面的短文加上标点并译成现代汉语:季康子患盗问于孔子孔子对曰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论语·颜渊)

点击查看答案
第8题
“克己奉公”是一切公职人员应有的品德,是为国家为人民办事的高境界。“克己奉公”一词几乎人人熟悉
,其中“克己”与“奉公”是两个故事的合二而一。这两个故事分别出自于哪里?①《论语·颜渊篇》②《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韩诗外传》④《亢仓子·训道》

点击查看答案
第9题
高攀龙模仿(),针对别人提出的问题,在回答中阐明自己研读经典的体会。

A.《朱子语类》

B.《颜子家训》

C.《论语》

D.《荀子》

点击查看答案
第10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3分)材料一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二之以礼,有耻且格。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3分)

材料一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二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为政》

材料二明礼义以化之,起法政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

——《荀子·性恶》

材料三严家无悍虏,而慈母有败子,吾以此知威势可^禁暴,而德厚不足以止乱。

——《韩非子·显学》

材料四专任狱吏得亲幸……上乐以刑杀为威,天下{罪持禄,莫敢尽忠。

——《史记·秦始皇本纪》

(1)材料一阐明的主要治世之道是什么?用引文内容‘以说明,并指出此观点的缺陷。

(2)材料二体现了苟子的什么思想?以材料为依据加、说明。

(3)根据材料四回答,秦始皇采用了上列哪段材料中的冶世主张?并从这段材料中引用一句和材料四相同观点的史料以证之。

(4)西汉以后历代封建统治者的治国之策倾向于哪一{料中的观点?结合这则材料阐述被选择的理由。

点击查看答案
第11题
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论语.公冶长)

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论语.公冶长)

点击查看答案
退出 登录/注册
发送账号至手机
密码将被重置
获取验证码
发送
温馨提示
该问题答案仅针对搜题卡用户开放,请点击购买搜题卡。
马上购买搜题卡
我已购买搜题卡, 登录账号 继续查看答案
重置密码
确认修改